欢迎访问扬州盛世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官网! 

在线客服
客服热线
400-0514-889
服务时间:
8:30 - 17:30

苏ICP备17020310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扬州

扬州盛世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隐私政策

>
新闻中心_描述

政协委员考察副中心“城市大脑”:让智慧城市更好地服务市民

分类:
行业新闻
作者:
扬州盛世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来源:
扬州盛世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
2021/08/16 13:33
浏览量
评论:
【摘要】:
通过智慧的交通信号控制,城市副中心平均车速提高了15.6%。”“副中心智慧城市建设将开展六大场景工程。”“为市民提供‘行停结合’‘快慢相宜’‘水陆交织’的出行选择。”……围绕“推进城市运行和管理数字化,打造高水平智慧城市”主题,北京市政协委员们日前赴通州区“城市大脑”——通州区城市管理指挥中心进行考察。委员们建议,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应让“智慧城市”更好地服务市民,让市民切身感受到智慧的城市带来的变化。



城市大脑助力副中心平均车速提高了15.6%

筹划整合城市管理类移动端 打造服务到市民的“掌上城市大脑”

通州区城市管理指挥中心相关负责人向委员们介绍了近年来通州区城市大脑的建设情况。2018年通州区城市管理委启动通州区信号灯升级改造项目,随项目同步建设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以数据汇聚+算法驱动城市大脑的成长。

“通过智慧的交通信号控制,城市副中心155平方公里范围内平均车速提高了15.6%,城市主干道通行时间缩短32.5%,停车延误降低36.2%。在此基础上,通过区域信号配时自适应优化,结合流量检测器数据与互联网浮动车数据,对比优化前,干线通行平均停车次数减少了0.33次。早高峰平均停车延误降幅为8.99%,晚高峰降幅为7.37%。”通州区城市管理指挥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依托城市大脑,副中心构建出特勤控制、绿波控制、人行过街自适应、地下管线AR查询等一批应用场景,其中地下管线AR查询为北京市首创。

据介绍,2020年9月,通州区城市管理委启动北京城市副中心三维地图服务系统和通州区智慧城市管理指挥平台建设项目,构建了全系统、全数据、地上地下的三维可视化和一张图展示,并能够将三维地图和各业务系统数据进行实时共享交互,从而实现从二维平台到三维平台的转变。目前三维平台已经完成16个子模块的可视化建设,其中综合概览、交通信号、交通违法、公共自行车、路侧停车、市民热线、城市照明、城市供热、停车诱导、大气监测模块已经完成数据接入,实现三维城市模型中可视化监管。通过制定统一数据对接标准解决信息资源整合缺乏规范的问题,通过建立二级数据仓库形式形成智慧城市数据资源池,打破或避免信息孤岛。同时与百度公司合作打造新型场景应用,依托三维平台相关数据,实现信号灯灯态在百度地图中实时推送。通过健康出行项目建设,依据空气质量指数、道路舒适性指数、道路美观指数、道路拥堵指数等综合计算出行健康指数,为通州区居住、生活、工作等人群的户外运动、出行安排,提供细粒化、多维度的精准实施指导建议,提升城市生活幸福度和身心健康度。目前通州区正在筹划整合城市管理类移动端,打造同时具备服务到市民端的“掌上城市大脑”。

伴随着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深入建设,下一步“城市大脑”将继续完善三维GIS地图、数字孪生城市等深化应用,全面升级城市管理指挥平台,进一步整合各类数字资源,推动数字管理的信息共享,向数字孪生城市进化。同时发挥市民的主体作用,动员更多,集中民智,充分调动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精准服务人民的生产生活。



智慧城市聚焦六大场景工程

为居民提供“行停结合”“快慢相宜”“水陆交织”的出行选择

通州区经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近年来北京市副中心围绕城市发展需求,稳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在数字基础设施、城市感知体系、应用场景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稳步推进了以搭建政务云为代表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感知网络建设初具规模,已完成“雪亮工程”、大气监测设备、交通流量探头为代表的城市感知网络,为城市治理发挥了积极作用。应用场景支撑城市治理也初见成效。副中心智慧城市建设将紧扣控规要求,以标准体系为牵引,以数字基础设施为支撑,以应用场景为导向,以打造产业生态为驱动,以机制创新为保障,构建有标准、有支撑、有场景、有产业、有创新保障的智慧城市建设“副中心”模式,构建智能融合城市,搭建数字共享、人民共创、全局全时的智慧城市服务体系。

据介绍,副中心智慧城市建设将优先开展以张家湾智慧小镇、环球主题公园、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市民便捷出行、政务服务、建筑施工智慧管理为代表的六大场景工程建设。

张家湾智慧小镇将通过小镇内各类智能感知、高速连接的智能化基础设施,实现海量全域数据汇聚,通过智慧设计的全方位应用、数字资产的全周期管理、智慧城市的全场景覆盖以及产业升级的全生态应用四个维度,布局城市科技最新技术,建设一体化的智慧平台体系,打造文化科技融合的智慧小镇。

通州区还将以智慧建设赋能环球主题公园,发挥“以一园兴百业”的乘数效应。借助数字化手段,将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与主题公园及度假区建设充分融合,推进集“智慧场景”“智能服务”“智能旅游”等为一体的、具有生态集聚效应的智慧园区建设。积极推进创新科技赋能环球主题公园智能化应用场景建设,以特色场景带动“科技+文化+旅游”数字要素融合发展,延伸数字文化旅游产业链条,推进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发展。

通州区还将以市民便捷化、多样化出行服务需求为导向,探索“行停统筹、动静结合、以行促停、以停立行”的立体式交通出行服务模式,打造智能、泛在的区域大交通体系,为市民出行提供智能化、多样化的公共交通工具以及“行停结合”“快慢相宜”“水陆交织”的出行选择,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支撑,打造面向不同群体、多层次需求的“一键出行”服务模式。在提升市民“公共交通出行”多样化选择体验方面,将构建“行停结合”的服务模式,推进副中心主干道路只能慢行系统升级建设,构建“公交+自行车+步行”的出行模式,推广交通多样化发展,在陆地交通探索和推广“点到点”无人驾驶摆渡车,在水域交通推广高峰时期航运服务,打造水陆交织的交通互补模式。

委员建议:让智慧城市建设更好地服务市民

市政协委员们了解了通州区智慧城市建设取得的成就表示了肯定,并就如何更好的建设智慧城市提出意见建议。委员们表示,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注重顶层设计,要有统筹机制,避免建设过程中出现各个智慧系统不能互通融合的情况。其次要充分利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让数据运转起来,打造应用场景,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让智慧城市更好地服务市民,让市民切身感受到智慧的城市带来的变化。

通过智慧的交通信号控制,城市副中心平均车速提高了15.6%。”“副中心智慧城市建设将开展六大场景工程。”“为市民提供‘行停结合’‘快慢相宜’‘水陆交织’的出行选择。”……围绕“推进城市运行和管理数字化,打造高水平智慧城市”主题,北京市政协委员们日前赴通州区“城市大脑”——通州区城市管理指挥中心进行考察。委员们建议,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应让“智慧城市”更好地服务市民,让市民切身感受到智慧的城市带来的变化。

城市大脑助力副中心平均车速提高了15.6%

筹划整合城市管理类移动端 打造服务到市民的“掌上城市大脑”

通州区城市管理指挥中心相关负责人向委员们介绍了近年来通州区城市大脑的建设情况。2018年通州区城市管理委启动通州区信号灯升级改造项目,随项目同步建设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以数据汇聚+算法驱动城市大脑的成长。

“通过智慧的交通信号控制,城市副中心155平方公里范围内平均车速提高了15.6%,城市主干道通行时间缩短32.5%,停车延误降低36.2%。在此基础上,通过区域信号配时自适应优化,结合流量检测器数据与互联网浮动车数据,对比优化前,干线通行平均停车次数减少了0.33次。早高峰平均停车延误降幅为8.99%,晚高峰降幅为7.37%。”通州区城市管理指挥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依托城市大脑,副中心构建出特勤控制、绿波控制、人行过街自适应、地下管线AR查询等一批应用场景,其中地下管线AR查询为北京市首创。

据介绍,2020年9月,通州区城市管理委启动北京城市副中心三维地图服务系统和通州区智慧城市管理指挥平台建设项目,构建了全系统、全数据、地上地下的三维可视化和一张图展示,并能够将三维地图和各业务系统数据进行实时共享交互,从而实现从二维平台到三维平台的转变。目前三维平台已经完成16个子模块的可视化建设,其中综合概览、交通信号、交通违法、公共自行车、路侧停车、市民热线、城市照明、城市供热、停车诱导、大气监测模块已经完成数据接入,实现三维城市模型中可视化监管。通过制定统一数据对接标准解决信息资源整合缺乏规范的问题,通过建立二级数据仓库形式形成智慧城市数据资源池,打破或避免信息孤岛。同时与百度公司合作打造新型场景应用,依托三维平台相关数据,实现信号灯灯态在百度地图中实时推送。通过健康出行项目建设,依据空气质量指数、道路舒适性指数、道路美观指数、道路拥堵指数等综合计算出行健康指数,为通州区居住、生活、工作等人群的户外运动、出行安排,提供细粒化、多维度的精准实施指导建议,提升城市生活幸福度和身心健康度。目前通州区正在筹划整合城市管理类移动端,打造同时具备服务到市民端的“掌上城市大脑”。

伴随着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深入建设,下一步“城市大脑”将继续完善三维GIS地图、数字孪生城市等深化应用,全面升级城市管理指挥平台,进一步整合各类数字资源,推动数字管理的信息共享,向数字孪生城市进化。同时发挥市民的主体作用,动员更多,集中民智,充分调动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精准服务人民的生产生活。

智慧城市聚焦六大场景工程

为居民提供“行停结合”“快慢相宜”“水陆交织”的出行选择

通州区经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近年来北京市副中心围绕城市发展需求,稳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在数字基础设施、城市感知体系、应用场景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稳步推进了以搭建政务云为代表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感知网络建设初具规模,已完成“雪亮工程”、大气监测设备、交通流量探头为代表的城市感知网络,为城市治理发挥了积极作用。应用场景支撑城市治理也初见成效。副中心智慧城市建设将紧扣控规要求,以标准体系为牵引,以数字基础设施为支撑,以应用场景为导向,以打造产业生态为驱动,以机制创新为保障,构建有标准、有支撑、有场景、有产业、有创新保障的智慧城市建设“副中心”模式,构建智能融合城市,搭建数字共享、人民共创、全局全时的智慧城市服务体系。

据介绍,副中心智慧城市建设将优先开展以张家湾智慧小镇、环球主题公园、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市民便捷出行、政务服务、建筑施工智慧管理为代表的六大场景工程建设。

张家湾智慧小镇将通过小镇内各类智能感知、高速连接的智能化基础设施,实现海量全域数据汇聚,通过智慧设计的全方位应用、数字资产的全周期管理、智慧城市的全场景覆盖以及产业升级的全生态应用四个维度,布局城市科技最新技术,建设一体化的智慧平台体系,打造文化科技融合的智慧小镇。

通州区还将以智慧建设赋能环球主题公园,发挥“以一园兴百业”的乘数效应。借助数字化手段,将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与主题公园及度假区建设充分融合,推进集“智慧场景”“智能服务”“智能旅游”等为一体的、具有生态集聚效应的智慧园区建设。积极推进创新科技赋能环球主题公园智能化应用场景建设,以特色场景带动“科技+文化+旅游”数字要素融合发展,延伸数字文化旅游产业链条,推进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发展。

通州区还将以市民便捷化、多样化出行服务需求为导向,探索“行停统筹、动静结合、以行促停、以停立行”的立体式交通出行服务模式,打造智能、泛在的区域大交通体系,为市民出行提供智能化、多样化的公共交通工具以及“行停结合”“快慢相宜”“水陆交织”的出行选择,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支撑,打造面向不同群体、多层次需求的“一键出行”服务模式。在提升市民“公共交通出行”多样化选择体验方面,将构建“行停结合”的服务模式,推进副中心主干道路只能慢行系统升级建设,构建“公交+自行车+步行”的出行模式,推广交通多样化发展,在陆地交通探索和推广“点到点”无人驾驶摆渡车,在水域交通推广高峰时期航运服务,打造水陆交织的交通互补模式。

委员建议:让智慧城市建设更好地服务市民

市政协委员们了解了通州区智慧城市建设取得的成就表示了肯定,并就如何更好的建设智慧城市提出意见建议。委员们表示,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注重顶层设计,要有统筹机制,避免建设过程中出现各个智慧系统不能互通融合的情况。其次要充分利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让数据运转起来,打造应用场景,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让智慧城市更好地服务市民,让市民切身感受到智慧的城市带来的变化。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