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扬州盛世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官网! 

在线客服
客服热线
400-0514-889
服务时间:
8:30 - 17:30

苏ICP备17020310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扬州

扬州盛世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隐私政策

>
新闻中心_描述

疫情防控:社区“智慧”大考

分类:
行业新闻
作者:
扬州盛世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来源:
扬州盛世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
2021/08/30 11:06
浏览量
评论:
【摘要】:
疫情期间,很多“智慧社区”并不“智慧”。

《瞭望东方周刊》特约撰稿修林涛、范毅 记者刘佳璇编辑覃柳笛



3月10日,在北京海淀(中关村科学城)城市大脑展示体验中心,工作人员展示海淀区智慧社区平台(任超/ 摄)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等智慧化手段在社区疫情防控和生活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切都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人们对“智慧生活”的认识。人们好奇,智慧社区的相关实践将在未来发挥出多大能量?后疫情时代,如何借助智慧化手段,让防控更具效率,让社区更加聪明?

智慧抗疫

根据成都市发布的《关于依托天府市民云平台实施2020年民生实事项目的工作方案》(简称《方案》),成都的智慧社区建设进入提速阶段:不低于100个智慧应用场景示范社区将在全年建设而成,平台全覆盖开通社区频道、建立健全社区基础信息库并实现动态更新、建设并推广应用智慧物业平台均列于这一工作方案中。

不难观察到,《方案》发布的现实背景之一,是疫情期间人们对城市社区治理能力的极大关注,疫情的暴发更加凸显了社区在城市治理现代化中的作用。

在疫情期间,社区既是居民隔离的避风港,也是防疫工作的基本单元。从社区层面的“智慧抗疫”尝试,或能一窥智慧社区的应用图景。

为满足防疫要求,保障社区基本运转,智慧化手段在社区治理的多个领域得到了应用,大致可分为三类。

手机信令、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展示了“精确到人”的精细化社区治理场景。

智能制造和机器人技术的应用,展示了“灵活高效”的社区服务场景。例如,一些企业快速上线了智能化的消毒无人机、消毒机器人、清扫机器人和配送机器人,满足了防疫期间无接触的需求,也体现了部分社区服务无人化的发展前景。

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的应用,展示了无接触的“线上生活”场景。

例如,通过线上购物和快递物流,满足了社区居民在隔离期间采购生活物资的需求,避免了不必要的出行和在超市集中购物带来的交叉感染风险;通过开展智慧医疗,采用咨询预约、线上会诊、AI辅助诊断、在线支付和药物配送等新型医疗方式,方便了居家就医,避免了大量病人在医院集聚;通过远程协同办公、线上教育和虚拟现实娱乐,方便了居民复工复学,丰富了隔离期间的生活。

随着线上生活方式的普及,社区将不再单纯是居住生活的空间,而将向生活、工作、教育、医疗、娱乐等复合功能平台的方向演进。



2019年1月18日,安防机器人在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昭乌达路街道办事处万锦领秀社区巡逻

大势所趋

要像绣花一样管理城市,实质上就是要从小处入手。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是城市治理的基础。近年来,各大城市都推出了提升社区治理能力的各项举措,疫情则加速了这一进程。

例如,浙江省正在建设未来社区试点,开展智慧化技术集成背景下的高品质社区建设示范。相较于传统社区,浙江提出未来社区以智慧互联、功能复合为基本特征,更加注重数字城市、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社区建设运营中的应用,既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提供方便快捷的生活和工作服务,也可以适应紧急事件中的实时感知、快速反应等要求,这是中国社区发展的重要方向。

智慧社区建设一方面与城市治理的现实要求相适应,一方面也与不断推进的信息技术和数字经济基础建设相辅相成。

2018年10月17日,成都“天府市民云”正式上线,这是成都市打造的一站式“互联网+”市民服务总入口,目前已对接48个部门(单位),上线总计181项服务,涵盖婴幼、教育、民生、交通、养老等十余个板块的线上服务应用构建于成都云计算中心所提供的基础服务之上。

据悉,成都云计算中心于2009年底由中科曙光投资建设而成,接入了成都市及下辖区县两级政府上百个部门三百余项政务应用系统,得以打通政府部门间数据孤岛、实现互联互通。

“天府市民云”搭建了省、市、区、社区四个层级网络化服务体系。随着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各大城市陆续推出了与“市民云”类似的线上服务平台,从而真正赋能社区、让社区治理更加高效精细。







短板尽显

智慧社区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金投入、居民习惯和政策环境等多方面影响,难以一蹴而就。

例如,由谷歌母公司Alphabet于2017年在多伦多发起的高科技智慧社区项目“Sidewalk Toronto”,融合了最新城市设计理念和智慧城市成果,尝试用最新技术解决社区运营、交通、能源、居住等问题,在全球智慧城市和未来城市领域备受关注,却因疫情期间对企业未来发展预期较低、前期投资巨大、社区居民对数据隐私担忧等原因,于2020年5月7日宣告夭折。

近年来,国内很多城市建设了不少“智慧社区”,但大多数只是停留在人脸识别、自动停车、Wi-Fi覆盖等智能设施建设的初级阶段,依靠的不是多元开放的数据,更多是社区内部静态数据的线上化。

在应对疫情时,一些“智慧社区”依靠的还是传统“人海战术”,这表明其应对紧急情景挑战的技术准备不足,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

“智慧社区”不“智慧”,首先体现在应急管理措施不精细上。由于缺乏掌握社区动态数据的技术手段,一些地区的社区应急管理出现了“一刀切”现象。

比如,对老旧社区、开放社区、城中村等社区治理的薄弱环节关注不够,对需要照顾的老人、儿童、病人等特殊群体的人本主义关怀不足。

另外,部分地区管护措施没有做到分区分级,该严的不严,该松的不松,一些疫情较轻的地区也仿照疫情严重城市的社区封闭办法,给居民日常生活和复工复产带来了不便。

要做到精细化管理,对人口时空信息的快速收集至关重要。在疫情初期,很多社区对实际人口数量、来源地、活动轨迹难以实时掌握,只能通过打电话、上门和逐级填表等传统手段统计信息,跨地区、跨层级和跨部门的数据难以共享,感染人员时空活动数据不能实时更新,不利于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

突发疫情的确让很多社区措手不及,即使是“智慧社区”,也缺乏应急预案和必要的演练,对紧急时期的医疗救助、物资储备、组织模式、封闭措施、交通联系、信息发布、生活保障、居民心理建设等缺乏必要的安排,出现了预警不足、应对迟缓的情况。

疫情期间智慧社区建设暴露的另一短板是,缺少对社区及周边空间布局合理性进行动态评估的技术手段。一些社区对内部及周边易发生传染场所的排查和监控不足,也没有预留应急隔离场所的选址,这提醒大家:随着城市的发展,不确定性因素日益增多,社区及周边的布局也应随之进行动态调整。



5月14日,工作人员在上海市静安区芷江西路街道的住宅小区改造后的车库,展示手机端非机动车智能管理系统

极限思维

基于当前的建设基础和暴露出的短板,未来,社区实现智慧升级的路径有哪些?

在社区规划上,可利用人工智能、模拟仿真技术,构建面向社区治理的全过程规划模拟体系。依托人工智能和多元数据,进行社区规划方案设计、模拟评估和实时监测,针对紧急事件、日常生活等不同社区治理情景进行模拟,提高规划的科学性,也可以实现社区空间布局合理性的动态评估,及时对社区及周边空间进行调整优化,做好必要的空间或设施预留。

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智慧社区可对接城市大脑管理中枢,实现城市与社区的多元开放数据相连通、协作联动。

城市大脑作为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可分析和利用城市沉淀下来的数据资源,对海量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处理,建立瞬时响应、全天候运转的管理中枢,让数据帮助城市思考和决策。目前,杭州、北京等城市已经开始了相关探索实践。

若将社区数据对接城市大脑,构建智慧社区模块,随时上传社区数据,通过与居民的手机建立连接,使社区居民可以随时上报和接收信息,那么,此类技术不仅能让社区治理更加精细化和人性化,还可为发展数字经济和开展产业创新提供平台。

利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还可构建“社区神经网络”。利用传感及定位设备、手机信令、移动互联、社交媒体、数字视网膜、可穿戴设备等技术收集社区和人群数据,在通过智能基础设施体系进行传输与预处理,妥善保护隐私的前提下,实时分析社区人群时空信息和行为活动规律,了解居民运动和健康状况,从而感知社区运行状态,以便随时作出响应。

总结半年来疫情防控的经验,为了有力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危机事件,未来的智慧社区建设需要“极限思维”,即利用大数据技术、城市大脑和社区数据平台,建立一套能够事前动态预警、事中快速反应、事后全面改进的应急管理体系。

在危机发生前,利用大数据、物联网技术和城市大脑平台收集和分析来自手机信令、互联网、物联网和社区上报的数据,智慧社区可掌握人口动态时空数据,了解单独居住的老年人、无人照顾的儿童、残疾人和慢性病人等特殊弱势群体的数量和分布,对危险源进行实时监测并及时预警,制定和演练多灾种多情景的应急方案。



6月9日,在山西省阳曲县新阳东街社区,居民在进行血氧测量

当危机不可避免地扩大时,则可利用城市大脑与社区数据平台联合进行预警发布、防控指挥,利用区块链技术记录发放物资信息,打造公开透明的应急物资储备和发放系统,通过互动平台掌握社区民众需求和意见,打通公众参与疫情防控的渠道,形成共同应对危机的合力。

在危机结束后,智慧社区应利用大数据等技术进行情景模拟,及时发现漏洞,迅速改进社区空间布局、物资储备和使用功能。

在智慧社区探索过程中,虽然过于超前的尝试实施起来困难巨大,但数据驱动、智慧互联、便捷宜居、管理精细仍然是未来社区发展的方向,技术进步将悄然改变社区面貌和人的生活。

疫情期间,很多“智慧社区”并不“智慧”。

《瞭望东方周刊》特约撰稿修林涛、范毅 记者刘佳璇编辑覃柳笛

3月10日,在北京海淀(中关村科学城)城市大脑展示体验中心,工作人员展示海淀区智慧社区平台(任超/ 摄)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等智慧化手段在社区疫情防控和生活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切都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人们对“智慧生活”的认识。人们好奇,智慧社区的相关实践将在未来发挥出多大能量?后疫情时代,如何借助智慧化手段,让防控更具效率,让社区更加聪明?

智慧抗疫

根据成都市发布的《关于依托天府市民云平台实施2020年民生实事项目的工作方案》(简称《方案》),成都的智慧社区建设进入提速阶段:不低于100个智慧应用场景示范社区将在全年建设而成,平台全覆盖开通社区频道、建立健全社区基础信息库并实现动态更新、建设并推广应用智慧物业平台均列于这一工作方案中。

不难观察到,《方案》发布的现实背景之一,是疫情期间人们对城市社区治理能力的极大关注,疫情的暴发更加凸显了社区在城市治理现代化中的作用。

在疫情期间,社区既是居民隔离的避风港,也是防疫工作的基本单元。从社区层面的“智慧抗疫”尝试,或能一窥智慧社区的应用图景。

为满足防疫要求,保障社区基本运转,智慧化手段在社区治理的多个领域得到了应用,大致可分为三类。

手机信令、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展示了“精确到人”的精细化社区治理场景。

智能制造和机器人技术的应用,展示了“灵活高效”的社区服务场景。例如,一些企业快速上线了智能化的消毒无人机、消毒机器人、清扫机器人和配送机器人,满足了防疫期间无接触的需求,也体现了部分社区服务无人化的发展前景。

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的应用,展示了无接触的“线上生活”场景。

例如,通过线上购物和快递物流,满足了社区居民在隔离期间采购生活物资的需求,避免了不必要的出行和在超市集中购物带来的交叉感染风险;通过开展智慧医疗,采用咨询预约、线上会诊、AI辅助诊断、在线支付和药物配送等新型医疗方式,方便了居家就医,避免了大量病人在医院集聚;通过远程协同办公、线上教育和虚拟现实娱乐,方便了居民复工复学,丰富了隔离期间的生活。

随着线上生活方式的普及,社区将不再单纯是居住生活的空间,而将向生活、工作、教育、医疗、娱乐等复合功能平台的方向演进。

2019年1月18日,安防机器人在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昭乌达路街道办事处万锦领秀社区巡逻

大势所趋

要像绣花一样管理城市,实质上就是要从小处入手。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是城市治理的基础。近年来,各大城市都推出了提升社区治理能力的各项举措,疫情则加速了这一进程。

例如,浙江省正在建设未来社区试点,开展智慧化技术集成背景下的高品质社区建设示范。相较于传统社区,浙江提出未来社区以智慧互联、功能复合为基本特征,更加注重数字城市、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社区建设运营中的应用,既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提供方便快捷的生活和工作服务,也可以适应紧急事件中的实时感知、快速反应等要求,这是中国社区发展的重要方向。

智慧社区建设一方面与城市治理的现实要求相适应,一方面也与不断推进的信息技术和数字经济基础建设相辅相成。

2018年10月17日,成都“天府市民云”正式上线,这是成都市打造的一站式“互联网+”市民服务总入口,目前已对接48个部门(单位),上线总计181项服务,涵盖婴幼、教育、民生、交通、养老等十余个板块的线上服务应用构建于成都云计算中心所提供的基础服务之上。

据悉,成都云计算中心于2009年底由中科曙光投资建设而成,接入了成都市及下辖区县两级政府上百个部门三百余项政务应用系统,得以打通政府部门间数据孤岛、实现互联互通。

“天府市民云”搭建了省、市、区、社区四个层级网络化服务体系。随着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各大城市陆续推出了与“市民云”类似的线上服务平台,从而真正赋能社区、让社区治理更加高效精细。

短板尽显

智慧社区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金投入、居民习惯和政策环境等多方面影响,难以一蹴而就。

例如,由谷歌母公司Alphabet于2017年在多伦多发起的高科技智慧社区项目“Sidewalk Toronto”,融合了最新城市设计理念和智慧城市成果,尝试用最新技术解决社区运营、交通、能源、居住等问题,在全球智慧城市和未来城市领域备受关注,却因疫情期间对企业未来发展预期较低、前期投资巨大、社区居民对数据隐私担忧等原因,于2020年5月7日宣告夭折。

近年来,国内很多城市建设了不少“智慧社区”,但大多数只是停留在人脸识别、自动停车、Wi-Fi覆盖等智能设施建设的初级阶段,依靠的不是多元开放的数据,更多是社区内部静态数据的线上化。

在应对疫情时,一些“智慧社区”依靠的还是传统“人海战术”,这表明其应对紧急情景挑战的技术准备不足,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

“智慧社区”不“智慧”,首先体现在应急管理措施不精细上。由于缺乏掌握社区动态数据的技术手段,一些地区的社区应急管理出现了“一刀切”现象。

比如,对老旧社区、开放社区、城中村等社区治理的薄弱环节关注不够,对需要照顾的老人、儿童、病人等特殊群体的人本主义关怀不足。

另外,部分地区管护措施没有做到分区分级,该严的不严,该松的不松,一些疫情较轻的地区也仿照疫情严重城市的社区封闭办法,给居民日常生活和复工复产带来了不便。

要做到精细化管理,对人口时空信息的快速收集至关重要。在疫情初期,很多社区对实际人口数量、来源地、活动轨迹难以实时掌握,只能通过打电话、上门和逐级填表等传统手段统计信息,跨地区、跨层级和跨部门的数据难以共享,感染人员时空活动数据不能实时更新,不利于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

突发疫情的确让很多社区措手不及,即使是“智慧社区”,也缺乏应急预案和必要的演练,对紧急时期的医疗救助、物资储备、组织模式、封闭措施、交通联系、信息发布、生活保障、居民心理建设等缺乏必要的安排,出现了预警不足、应对迟缓的情况。

疫情期间智慧社区建设暴露的另一短板是,缺少对社区及周边空间布局合理性进行动态评估的技术手段。一些社区对内部及周边易发生传染场所的排查和监控不足,也没有预留应急隔离场所的选址,这提醒大家:随着城市的发展,不确定性因素日益增多,社区及周边的布局也应随之进行动态调整。

5月14日,工作人员在上海市静安区芷江西路街道的住宅小区改造后的车库,展示手机端非机动车智能管理系统

极限思维

基于当前的建设基础和暴露出的短板,未来,社区实现智慧升级的路径有哪些?

在社区规划上,可利用人工智能、模拟仿真技术,构建面向社区治理的全过程规划模拟体系。依托人工智能和多元数据,进行社区规划方案设计、模拟评估和实时监测,针对紧急事件、日常生活等不同社区治理情景进行模拟,提高规划的科学性,也可以实现社区空间布局合理性的动态评估,及时对社区及周边空间进行调整优化,做好必要的空间或设施预留。

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智慧社区可对接城市大脑管理中枢,实现城市与社区的多元开放数据相连通、协作联动。

城市大脑作为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可分析和利用城市沉淀下来的数据资源,对海量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处理,建立瞬时响应、全天候运转的管理中枢,让数据帮助城市思考和决策。目前,杭州、北京等城市已经开始了相关探索实践。

若将社区数据对接城市大脑,构建智慧社区模块,随时上传社区数据,通过与居民的手机建立连接,使社区居民可以随时上报和接收信息,那么,此类技术不仅能让社区治理更加精细化和人性化,还可为发展数字经济和开展产业创新提供平台。

利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还可构建“社区神经网络”。利用传感及定位设备、手机信令、移动互联、社交媒体、数字视网膜、可穿戴设备等技术收集社区和人群数据,在通过智能基础设施体系进行传输与预处理,妥善保护隐私的前提下,实时分析社区人群时空信息和行为活动规律,了解居民运动和健康状况,从而感知社区运行状态,以便随时作出响应。

总结半年来疫情防控的经验,为了有力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危机事件,未来的智慧社区建设需要“极限思维”,即利用大数据技术、城市大脑和社区数据平台,建立一套能够事前动态预警、事中快速反应、事后全面改进的应急管理体系。

在危机发生前,利用大数据、物联网技术和城市大脑平台收集和分析来自手机信令、互联网、物联网和社区上报的数据,智慧社区可掌握人口动态时空数据,了解单独居住的老年人、无人照顾的儿童、残疾人和慢性病人等特殊弱势群体的数量和分布,对危险源进行实时监测并及时预警,制定和演练多灾种多情景的应急方案。

6月9日,在山西省阳曲县新阳东街社区,居民在进行血氧测量

当危机不可避免地扩大时,则可利用城市大脑与社区数据平台联合进行预警发布、防控指挥,利用区块链技术记录发放物资信息,打造公开透明的应急物资储备和发放系统,通过互动平台掌握社区民众需求和意见,打通公众参与疫情防控的渠道,形成共同应对危机的合力。

在危机结束后,智慧社区应利用大数据等技术进行情景模拟,及时发现漏洞,迅速改进社区空间布局、物资储备和使用功能。

在智慧社区探索过程中,虽然过于超前的尝试实施起来困难巨大,但数据驱动、智慧互联、便捷宜居、管理精细仍然是未来社区发展的方向,技术进步将悄然改变社区面貌和人的生活。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