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扬州盛世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官网!
苏ICP备17020310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扬州
扬州盛世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隐私政策
市政协市委统战部议政会建言智慧城市建设让北京这座千年古都更聪明更智慧更宜居
通州城市管理指挥分中心大厅内,一块LED大屏上,正实时显示全区道路交通、交通违法排名、公共交通出行服务等情况。 本报记者 白继开摄
本报记者 武红利
科技赋能生活,开启城市运行管理、基层治理、惠民服务的无限可能。
在北京,越来越多的便捷服务在城市普及,智慧城市建设不断迈出新步伐。到2025年,北京将建设成为全球新型智慧城市的标杆城市。
如何筑牢城市数字新底座、提高全域场景应用智慧化水平、最大限度让市民群众享受智慧跃升带来的便利……日前,围绕“推进城市运行和管理数字化,打造高水平智慧城市”议题,市政协联合市委统战部以议政会形式进行“头脑风暴”。市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及有关专家学者在扎实调研基础上,为北京这座千年古都更聪明更智慧更宜居广泛凝聚共识、建言献策。
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吉宁等市领导,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市经信局、市规自委等十余个委办局负责人到会听取意见。陈吉宁主持发言环节,与专家委员一一互动交流,并“现场办公”将建议实时派单给有关部门,充分体现政协协商议政成效。
市政协联合调研组在西城区金融街街道大数据分中心调研。通讯员 张静竹摄
1.智慧点亮生活
“小切口”打通交通医疗痛点堵点
“起个大早,赶个晚集,堵得没脾气”是许多人开车就医遇到的烦恼。
就拿地处闹市区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和北京医院为例,两家医院日门急诊量可达7000至1.5万人次,但医院停车位加起来才不到300个。
“医院停车难”有没有解决方案?致公党党员贾婷婷在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第二医院实地调研时找到了参考答案。
这两所医院相较同仁医院、北京医院,区域布局相近,每日接诊量甚至更大,但在同时间段却有着更好的交通秩序。
“良好的秩序得益于数字赋能。”贾婷婷介绍,当地以这两家医院为试点,打通医院周边2.5公里内16个社会停车场共3309个泊位;在医院附近主干道设置停车诱导屏,每3分钟更新,引导汽车停泊在附近的商业楼宇;同时,在医院门前,设置两分钟停车区,加强现场疏导和执法,开展代客泊车业务解决远端停车问题。
“可见智慧停车可以缓解医院停车难问题。”贾婷婷建议,由市交通委牵头,会同相关部门以同仁医院、北京医院为试点,联合停车场经营者及数字导航服务商,在停车综合管理服务系统数据基础上,采用“智能手段+管理措施”,在医院周围主干道上设置停车诱导屏,并在导航软件上动态显示医院周边楼宇空置车位;同时医院门前加强专人值守,做好车辆疏导工作,开辟即停即走区域,设置超时监控探头、引入代客泊车服务等多种配套措施,有效解决医院停车难问题。如果试点成功,则可在东城、西城三甲医院进行模式扩展、整合资源、落实配套措施,缓解老百姓看病停车难问题。
智慧点亮生活,针对民生痛点、堵点,委员、专家们以“小切口”探索解决方案。
农工党北京市委医药卫生第二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龚楠调研发现,许多慢病患者“因药就医”面临着反复奔波“开药烦”等问题。她建议,在不打破当前患者就医秩序基础上,尽可能利用卫生系统现有的信息化资源,从“因药就医”的慢病处方管理入手,参考部分省市成熟模式,政府搭台、卫健医保主导,建立标准处方中心,通过处方数据的流转使用,实现全市居民在线复诊,带动智慧医疗体系实现突破性发展,解决市民群众“因药就医”痛点,增强他们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获得感。
她还建议,围绕平台运转建立线上监管服务体系,实行“实时监管”,优化就医诊疗秩序,打击骗保行为,打造“三医”智慧联动体系和动态的智能监管体系。
龚楠构想的居民在线复诊流程是:患者“刷脸”登录个人处方中心→启动复诊程序→医生在线开具处方→系统自动审方→药师线上核验→电子处方结算→药品配送。
“从长远看,这将为真正实现智慧医疗创新发展、助力智慧城市建设奠定基础。”她认为,通过线上慢病复诊,可逐步培养医疗机构和患者的智慧诊疗行为习惯;依托处方标准化建设,可带动医疗机构乃至卫生体系的标准化建设。同时为保障患者长期用药安全,对超过一定期限的线上就诊取药或医生认为不适合线上就诊的情况,可要求患者线下就诊,并辅以线下复诊的绿色通道。北京市应适时将社区和二级医疗机构的卫生健康数据和患者病历信息接入全市统一的慢病复诊平台,全面启动互联网诊疗服务的同时,利用大数据信息技术推动医防融合和疫病防控。
市政协联合调研组调研市政务服务中心。通讯员 张静竹摄
2.赋能城市治理
为精细化管理装配“智慧大脑”
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
社区是城市治理的最小单元,也是城市的基本细胞。市政协委员、台盟北京市委常委冼海珍认为,建设全球新型智慧城市的标杆城市,智慧社区建设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和抓手。
台盟北京市委调研发现,早在2012年,北京市就出台了关于智慧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和指导标准,研制开发了一批智慧应用。但随着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原有的系统效果并不理想。如部分智慧应用实用性、便利性不够,社区治理中信息化手段发挥作用还不充分等。
“我们认为,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作为智慧社区建设主体的街道、社区缺乏信息化专业人才。”冼海珍分析说。
她建议,参照责任规划师的做法,设立社区信息规划师,将专业机构和人员下沉到社区,把专业知识和理念带到社区,与管理者、居民一起做智慧社区的规划设计建设,夯实未来智慧城市的基础。
冼海珍说,信息规划师在智慧社区建设中主要发挥“规划设计师”“信息指导员”“协调联络人”作用,全程参与智慧社区整体规划和系统设计,并根据实际情况实时作出调整。同时做好信息的“上传下达”,发挥统筹协调作用,促进智慧社区系统与全市政务系统、社会各类应用有机衔接,实现社区服务与政务服务、社会服务的高效融合。
在队伍培养上,冼海珍建议,由高校信息化专业教师和本硕博学生组成研究团队,对接社区参与智慧社区建设,待时机成熟时还可将社区信息规划师范围扩展至科研院所、公司及社会专业团队,逐步壮大社区信息规划师专业队伍。
提高城市治理水平,要下足绣花功夫,不仅要从细胞着手,还要注重顶层设计。
“城市精细化管理需通过先进技术装配‘智慧大脑’。”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城建专委会委员张妍分析说,“十三五”时期,北京市历经了数字北京、智慧北京的建设阶段,为城市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信息保障,由此带来了城市管理数据爆发性增长。如何基于这些数据,建立面向智能化融合服务、基于云模式、大数据驱动的智慧城市生态,成为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她建议,基于卫星遥感、5G、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构建北京市“感-联-知-控”的城市数字孪生治理体系,通过全域感知、系统互联、数据集成、融通分析,实现城市的模拟、监控及控制,解决智慧城市管理过程中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问题,全面提高城市资源配置效率和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通过北京市数字孪生有机体构建,融汇治理、持续运营,促进城市均衡发展、自我优化,借助多种创新技术融合,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赋能智慧城市各领域发展。
以渣土车监管为例,张妍建议,通过在车上安装的北斗终端设备,对车辆行驶的轨迹进行监控,结合遥感技术和摄像头获取的施工工地、弃渣场、工地出口、部分路段等数据,通过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知识图谱对已知的正规车辆和“黑车”轨迹记录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构建轨迹识别模型,将识别结果呈现给相关执法部门,从而提高执法效率和水平。
微网系统是金风科技亦庄智慧园区的“智慧大脑”,已在全国多座城市实现复制推广。 通讯员 张磊摄
3.服务绿色发展
建设新型智慧生态城市
“我心中的智慧城市,首先是宜居城市。美好的环境与绿色生态是重点。”全国政协委员武钢描绘了他心中的理想智慧城市。
走进武钢所在的金风科技园区,每个楼层、每个房间,都安装了传感器、计量表,对园区所有碳排放源节点进行数据采集、数据分析、能效优化。过去十年,这里减碳成效显著,占地面积136亩,常住员工4000余人,年用电量1500万千瓦时,园区每栋建筑已经实现年度运营层面碳中和,完成了国内首个可再生能源碳中和园区认证。
“在园区建筑面积、员工人数、园区产值不断增长的同时,碳排放硬生生减下来,我们用实际行动验证了‘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武钢介绍,园区减碳成果得益于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多轮次节能改造、通过能源数字化技术开展管理等“组合拳”。
结合实践经验,武钢建议,聚焦全市859家重点碳排放单位的工业企业园区,践行碳中和,推动智慧城市低碳绿色发展。
具体而言,由相关部门牵头制定适合北京市碳排放现状的园区碳中和标准和行动计划,对重点碳排放企业强制考核达标。加速在各园区推广应用分布式光伏,做到“能建尽建”。在延庆、亦庄、房山等地,因地制宜地建设分散式风电。以重大专项方式实施,并给予与光伏发电同等政策支持。
武钢还建议,加快绿电进京实施计划。积极开展与周边地区可再生能源基地建设,打通绿电进京通道,推动建立京冀晋蒙绿色电力区域市场。
“我们建议加快创建城市环境大脑,形成掌控、预警、指挥、协同、考核、治理的‘六个统一’目标。”民建会员刘锐说,近年来,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北京市积极打造生态智慧城市,不断提升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水平,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但生态环境管理还存在监控能力不足、预警不准等问题。
刘锐建议,整合现有城市生态环境监测监控网络,应用卫星遥感、物联网、5G等技术,搭建智慧城市环境大脑物联感知平台。统一监测监控数据标准,完善生态环境监控配套设施建设,填补空白,全方位感知城市的大气、水、土壤、危固废、污染源等各类生态环境信息。通过数据上网、平台互认、实时共享,实现监测监控体系的互联互通,形成广域多层次的生态环境万物多源感知体系,夯实“数据底座”。
在提高预警能力方面,刘锐建议构建统一的智慧城市生态环境监控预警体系。通过大数据挖掘分析、模型分析、溯源分析、舆情监测等技术,整合趋势预测、风险预警、突发应急事件报警、碳排放预警、AI风险识别预警等功能,搭建分级分类的生态环境应急动态监控系统。利用时空遥感等高精尖技术,加强生态环境污染源解析和污染治理对策分析,不断提高预报预警能力和预警预报的精准度。实现各类生态环境风险问题的动态监控、风险识别、问题发现、态势研判、实时预警,辅助政府提升城市生态环境的综合管理能力,提高对生态环境突发事件、危险废物等应急处置水平和响应速度。
4.向智慧城市2.0迈进
全面精准的城市部件大数据基础是关键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的战略目标,绝非一蹴而就。
市政协联合各民主党派及有关专家学者成立调研组,广泛听取各方意见,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并围绕城市运行和管理数字化、“城市大脑”建设运营中存在的问题深入研讨。调研组认为,以“大数据行动计划”为主线,北京市历经了数字北京、智慧北京等阶段,正从“网上”“云上”迈向“数上”“智上”,并在城市新基建、数据汇聚、城市治理、产业促进等方面取得阶段性进展和成果。
网络基础设施加速推进、市级部门全部完成“入云”、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信息实现联防联控、掌上办、自助办、智能办等多维度服务方式让市民生活更便利……市政协人资环建委主任周正宇说,北京市以“筑基”为核心的智慧城市1.0建设已基本完成,以全域应用场景开放为特征的智慧城市2.0阶段已初具规模。
今年3月出台的《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智慧城市发展行动纲要》描绘出让人耳目一新的发展思路——在“四梁八柱深地基”框架基础上,夯实新型基础设施,推动数据要素有序流动,充分发挥智慧城市建设对政府变革、民生服务、科技创新的带动潜能,统筹推进“民、企、政”融合协调发展的智慧城市2.0建设。
“没有大数据,就很难做到大智慧!”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北京市委副主委顾行发认为,北京市要实现从“智慧城市1.0”向“智慧城市2.0”的全面跃升,丰富、全面、精准的城市部件大数据基础是关键。
多年从事空天信息创新研究工作,顾行发带来了我国遥感卫星城市观测能力的最新进展。他说,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和国
原标题:市政协市委统战部议政会建言智慧城市建设让北京这座千年古都更聪明更智慧更宜居
通州城市管理指挥分中心大厅内,一块LED大屏上,正实时显示全区道路交通、交通违法排名、公共交通出行服务等情况。 本报记者 白继开摄
本报记者 武红利
科技赋能生活,开启城市运行管理、基层治理、惠民服务的无限可能。
在北京,越来越多的便捷服务在城市普及,智慧城市建设不断迈出新步伐。到2025年,北京将建设成为全球新型智慧城市的标杆城市。
如何筑牢城市数字新底座、提高全域场景应用智慧化水平、最大限度让市民群众享受智慧跃升带来的便利……日前,围绕“推进城市运行和管理数字化,打造高水平智慧城市”议题,市政协联合市委统战部以议政会形式进行“头脑风暴”。市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及有关专家学者在扎实调研基础上,为北京这座千年古都更聪明更智慧更宜居广泛凝聚共识、建言献策。
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吉宁等市领导,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市经信局、市规自委等十余个委办局负责人到会听取意见。陈吉宁主持发言环节,与专家委员一一互动交流,并“现场办公”将建议实时派单给有关部门,充分体现政协协商议政成效。
市政协联合调研组在西城区金融街街道大数据分中心调研。通讯员 张静竹摄
1.智慧点亮生活
“小切口”打通交通医疗痛点堵点
“起个大早,赶个晚集,堵得没脾气”是许多人开车就医遇到的烦恼。
就拿地处闹市区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和北京医院为例,两家医院日门急诊量可达7000至1.5万人次,但医院停车位加起来才不到300个。
“医院停车难”有没有解决方案?致公党党员贾婷婷在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第二医院实地调研时找到了参考答案。
这两所医院相较同仁医院、北京医院,区域布局相近,每日接诊量甚至更大,但在同时间段却有着更好的交通秩序。
“良好的秩序得益于数字赋能。”贾婷婷介绍,当地以这两家医院为试点,打通医院周边2.5公里内16个社会停车场共3309个泊位;在医院附近主干道设置停车诱导屏,每3分钟更新,引导汽车停泊在附近的商业楼宇;同时,在医院门前,设置两分钟停车区,加强现场疏导和执法,开展代客泊车业务解决远端停车问题。
“可见智慧停车可以缓解医院停车难问题。”贾婷婷建议,由市交通委牵头,会同相关部门以同仁医院、北京医院为试点,联合停车场经营者及数字导航服务商,在停车综合管理服务系统数据基础上,采用“智能手段+管理措施”,在医院周围主干道上设置停车诱导屏,并在导航软件上动态显示医院周边楼宇空置车位;同时医院门前加强专人值守,做好车辆疏导工作,开辟即停即走区域,设置超时监控探头、引入代客泊车服务等多种配套措施,有效解决医院停车难问题。如果试点成功,则可在东城、西城三甲医院进行模式扩展、整合资源、落实配套措施,缓解老百姓看病停车难问题。
智慧点亮生活,针对民生痛点、堵点,委员、专家们以“小切口”探索解决方案。
农工党北京市委医药卫生第二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龚楠调研发现,许多慢病患者“因药就医”面临着反复奔波“开药烦”等问题。她建议,在不打破当前患者就医秩序基础上,尽可能利用卫生系统现有的信息化资源,从“因药就医”的慢病处方管理入手,参考部分省市成熟模式,政府搭台、卫健医保主导,建立标准处方中心,通过处方数据的流转使用,实现全市居民在线复诊,带动智慧医疗体系实现突破性发展,解决市民群众“因药就医”痛点,增强他们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获得感。
她还建议,围绕平台运转建立线上监管服务体系,实行“实时监管”,优化就医诊疗秩序,打击骗保行为,打造“三医”智慧联动体系和动态的智能监管体系。
龚楠构想的居民在线复诊流程是:患者“刷脸”登录个人处方中心→启动复诊程序→医生在线开具处方→系统自动审方→药师线上核验→电子处方结算→药品配送。
“从长远看,这将为真正实现智慧医疗创新发展、助力智慧城市建设奠定基础。”她认为,通过线上慢病复诊,可逐步培养医疗机构和患者的智慧诊疗行为习惯;依托处方标准化建设,可带动医疗机构乃至卫生体系的标准化建设。同时为保障患者长期用药安全,对超过一定期限的线上就诊取药或医生认为不适合线上就诊的情况,可要求患者线下就诊,并辅以线下复诊的绿色通道。北京市应适时将社区和二级医疗机构的卫生健康数据和患者病历信息接入全市统一的慢病复诊平台,全面启动互联网诊疗服务的同时,利用大数据信息技术推动医防融合和疫病防控。
市政协联合调研组调研市政务服务中心。通讯员 张静竹摄
2.赋能城市治理
为精细化管理装配“智慧大脑”
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
社区是城市治理的最小单元,也是城市的基本细胞。市政协委员、台盟北京市委常委冼海珍认为,建设全球新型智慧城市的标杆城市,智慧社区建设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和抓手。
台盟北京市委调研发现,早在2012年,北京市就出台了关于智慧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和指导标准,研制开发了一批智慧应用。但随着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原有的系统效果并不理想。如部分智慧应用实用性、便利性不够,社区治理中信息化手段发挥作用还不充分等。
“我们认为,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作为智慧社区建设主体的街道、社区缺乏信息化专业人才。”冼海珍分析说。
她建议,参照责任规划师的做法,设立社区信息规划师,将专业机构和人员下沉到社区,把专业知识和理念带到社区,与管理者、居民一起做智慧社区的规划设计建设,夯实未来智慧城市的基础。
冼海珍说,信息规划师在智慧社区建设中主要发挥“规划设计师”“信息指导员”“协调联络人”作用,全程参与智慧社区整体规划和系统设计,并根据实际情况实时作出调整。同时做好信息的“上传下达”,发挥统筹协调作用,促进智慧社区系统与全市政务系统、社会各类应用有机衔接,实现社区服务与政务服务、社会服务的高效融合。
在队伍培养上,冼海珍建议,由高校信息化专业教师和本硕博学生组成研究团队,对接社区参与智慧社区建设,待时机成熟时还可将社区信息规划师范围扩展至科研院所、公司及社会专业团队,逐步壮大社区信息规划师专业队伍。
提高城市治理水平,要下足绣花功夫,不仅要从细胞着手,还要注重顶层设计。
“城市精细化管理需通过先进技术装配‘智慧大脑’。”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城建专委会委员张妍分析说,“十三五”时期,北京市历经了数字北京、智慧北京的建设阶段,为城市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信息保障,由此带来了城市管理数据爆发性增长。如何基于这些数据,建立面向智能化融合服务、基于云模式、大数据驱动的智慧城市生态,成为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她建议,基于卫星遥感、5G、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构建北京市“感-联-知-控”的城市数字孪生治理体系,通过全域感知、系统互联、数据集成、融通分析,实现城市的模拟、监控及控制,解决智慧城市管理过程中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问题,全面提高城市资源配置效率和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通过北京市数字孪生有机体构建,融汇治理、持续运营,促进城市均衡发展、自我优化,借助多种创新技术融合,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赋能智慧城市各领域发展。
以渣土车监管为例,张妍建议,通过在车上安装的北斗终端设备,对车辆行驶的轨迹进行监控,结合遥感技术和摄像头获取的施工工地、弃渣场、工地出口、部分路段等数据,通过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知识图谱对已知的正规车辆和“黑车”轨迹记录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构建轨迹识别模型,将识别结果呈现给相关执法部门,从而提高执法效率和水平。
微网系统是金风科技亦庄智慧园区的“智慧大脑”,已在全国多座城市实现复制推广。 通讯员 张磊摄
3.服务绿色发展
建设新型智慧生态城市
“我心中的智慧城市,首先是宜居城市。美好的环境与绿色生态是重点。”全国政协委员武钢描绘了他心中的理想智慧城市。
走进武钢所在的金风科技园区,每个楼层、每个房间,都安装了传感器、计量表,对园区所有碳排放源节点进行数据采集、数据分析、能效优化。过去十年,这里减碳成效显著,占地面积136亩,常住员工4000余人,年用电量1500万千瓦时,园区每栋建筑已经实现年度运营层面碳中和,完成了国内首个可再生能源碳中和园区认证。
“在园区建筑面积、员工人数、园区产值不断增长的同时,碳排放硬生生减下来,我们用实际行动验证了‘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武钢介绍,园区减碳成果得益于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多轮次节能改造、通过能源数字化技术开展管理等“组合拳”。
结合实践经验,武钢建议,聚焦全市859家重点碳排放单位的工业企业园区,践行碳中和,推动智慧城市低碳绿色发展。
具体而言,由相关部门牵头制定适合北京市碳排放现状的园区碳中和标准和行动计划,对重点碳排放企业强制考核达标。加速在各园区推广应用分布式光伏,做到“能建尽建”。在延庆、亦庄、房山等地,因地制宜地建设分散式风电。以重大专项方式实施,并给予与光伏发电同等政策支持。
武钢还建议,加快绿电进京实施计划。积极开展与周边地区可再生能源基地建设,打通绿电进京通道,推动建立京冀晋蒙绿色电力区域市场。
“我们建议加快创建城市环境大脑,形成掌控、预警、指挥、协同、考核、治理的‘六个统一’目标。”民建会员刘锐说,近年来,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北京市积极打造生态智慧城市,不断提升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水平,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但生态环境管理还存在监控能力不足、预警不准等问题。
刘锐建议,整合现有城市生态环境监测监控网络,应用卫星遥感、物联网、5G等技术,搭建智慧城市环境大脑物联感知平台。统一监测监控数据标准,完善生态环境监控配套设施建设,填补空白,全方位感知城市的大气、水、土壤、危固废、污染源等各类生态环境信息。通过数据上网、平台互认、实时共享,实现监测监控体系的互联互通,形成广域多层次的生态环境万物多源感知体系,夯实“数据底座”。
在提高预警能力方面,刘锐建议构建统一的智慧城市生态环境监控预警体系。通过大数据挖掘分析、模型分析、溯源分析、舆情监测等技术,整合趋势预测、风险预警、突发应急事件报警、碳排放预警、AI风险识别预警等功能,搭建分级分类的生态环境应急动态监控系统。利用时空遥感等高精尖技术,加强生态环境污染源解析和污染治理对策分析,不断提高预报预警能力和预警预报的精准度。实现各类生态环境风险问题的动态监控、风险识别、问题发现、态势研判、实时预警,辅助政府提升城市生态环境的综合管理能力,提高对生态环境突发事件、危险废物等应急处置水平和响应速度。
4.向智慧城市2.0迈进
全面精准的城市部件大数据基础是关键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的战略目标,绝非一蹴而就。
市政协联合各民主党派及有关专家学者成立调研组,广泛听取各方意见,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并围绕城市运行和管理数字化、“城市大脑”建设运营中存在的问题深入研讨。调研组认为,以“大数据行动计划”为主线,北京市历经了数字北京、智慧北京等阶段,正从“网上”“云上”迈向“数上”“智上”,并在城市新基建、数据汇聚、城市治理、产业促进等方面取得阶段性进展和成果。
网络基础设施加速推进、市级部门全部完成“入云”、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信息实现联防联控、掌上办、自助办、智能办等多维度服务方式让市民生活更便利……市政协人资环建委主任周正宇说,北京市以“筑基”为核心的智慧城市1.0建设已基本完成,以全域应用场景开放为特征的智慧城市2.0阶段已初具规模。
今年3月出台的《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智慧城市发展行动纲要》描绘出让人耳目一新的发展思路——在“四梁八柱深地基”框架基础上,夯实新型基础设施,推动数据要素有序流动,充分发挥智慧城市建设对政府变革、民生服务、科技创新的带动潜能,统筹推进“民、企、政”融合协调发展的智慧城市2.0建设。
“没有大数据,就很难做到大智慧!”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北京市委副主委顾行发认为,北京市要实现从“智慧城市1.0”向“智慧城市2.0”的全面跃升,丰富、全面、精准的城市部件大数据基础是关键。
多年从事空天信息创新研究工作,顾行发带来了我国遥感卫星城市观测能力的最新进展。他说,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和国家空间基础设施为城市精准管理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数据和技术资源。特别是世界上唯一以城市命名的卫星星座“北京卫星系列”已形成分辨率高达0.3米的城市观测精度,具有利用空天信息技术开展城市部件快速高精度低成本感知的先天条件。
据此,顾行发建议,充分发挥空天信息技术“成本低、精度高、时效强”的优势,优化提升城市部件空间管理平台,能大幅提升城市“绿色、生态、低碳、智慧”的发展水平,快速促进北京市智慧城市建设升级换代。
具体而言,在新一代智慧城市方面开展北京市城市运行管理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两系统、一平台”,利用空天地一体化时空遥感技术,建立公里-百米-米-分米-厘米多尺度五级(多层级网格化)空间信息感知与信息提取系统,实现城市部件数字化;利用北斗卫星定位、基于物联网的室内/地下综合定位技术,建立北京市高精度厘米级三维透明城市定位系统,实现城市部件位置空间化;搭建北京市智慧城市五维空间信息智能管理与运行服务平台,实现城市部件管理精细化。
同样以问题为导向,农工党北京市委社会服务工作委员会委员贾昊从破解信息孤岛问题入手,建议将数字孪生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系统布局的标准和参考。
所谓数字孪生,贾昊解释,就是利用三维立体建模,把物理城市的人、物、事和水、电、气等所有要素数据化,在网络空间再造一个与之匹配、相应的孪生城市。“但数字孪生城市的意义,不仅局限于城市全要素的数字化、城市全状态的实时化和可视化,更重要的是在‘城市大脑’的基础上实现城市管理决策的协同化和智能化。”
贾昊给出了具体的数字孪生实施路径。他建议,以试点带动全域,选择典型场景、依托特色园区和重点区域,缓解拥堵、重点车辆治理等场景先行先试,完成核心技术路线的顶层规划和重点突破,在此基础上搭建数字孪生城市基础设施。扶持引导社会资本和中小企业参与提供解决方案,丰富智慧城市应用场景,为全域数字孪生城市建设和全面数字化转型提供参考。(白继开 武红利 张静竹 张磊)